財神可謂是“最受歡迎的神仙”,人人都想請進家門。漢族商業(yè)文化中,財神也有專門的廟宇供奉。這樣的文化隨著走西口的變遷被慢慢帶入歸化城內(nèi),在原本是蒙古族建立的城池內(nèi),越來越多的漢族文化和廟宇不斷建立,例如娘娘廟、關(guān)帝廟、呂祖廟和財神廟,其中一座記錄晉商文化精髓的財神廟就在財神廟巷內(nèi)。
財神廟巷的位置
財神廟巷,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區(qū)玉泉井東邊,因為與玉泉井毗鄰,所以后來人們給這個巷子取名為玉泉二巷,與玉泉一巷并列,財神廟巷東西走向,全長約150米,寬約5米左右。雖然街道不長,但是很有歷史,財神廟巷內(nèi)曾經(jīng)有費公祠、財神廟、財神廟劇場等建筑。當年可以說是赫赫有名,享譽一方。
在今天的大召前街北頭,有一座清代初期山西商人籌捐而建的財神廟。財神廟對面是一座費公祠,費公祠的名氣本來要比財神廟大,但卻因為種種原因,人們只記住了財神廟而忽略了費公祠,就在這兩座極其重要的歷史建筑中間,就是財神廟巷。費公祠與財神廟一個在巷子南側(cè),一個在巷子北側(cè),中間形成自然走向的財神廟巷。巷子的西頭就是聞名遐邇的玉泉井,玉泉井的北門又是赫赫有名的大召寺,大召寺前的買賣熱鬧不用多說,玉泉井對市民的吸引力也不用多言,但巷子中費公祠和財神廟更是舉辦廟會祭祀的所在,在這么多有利條件下,可以想象這條巷子在當時的紅火熱鬧程度,絕對不會亞于北京前門天橋。
財神廟與費公祠
呼市的財神廟現(xiàn)在依然在玉泉二巷十一號大院內(nèi),它與大召、席力圖召、觀音廟相鄰,清代初期,由歸化城內(nèi)的山西商人、社團、商號募捐而建,現(xiàn)在占地面積2410平方米,建筑面積1186平方米,據(jù)碑文記載,這個財神廟從乾隆年間的不同時期,陸續(xù)進行過修繕,財神廟建有大殿、東西配殿等建筑,大殿東西山墻現(xiàn)保存有清代描繪的五路財神壁畫,彌足珍貴。
費公祠,又名費襄壯公祠、白大將軍祠,清朝康熙三十七年(公元1698年)由歸化城(今呼和浩特市舊城)走西口的商民所建生祠。據(jù)說,該祠整體為一四合院,有正殿、廂房、耳房,正殿供奉著費揚古大將軍。每年從農(nóng)歷三月十三開始,歸化城的各行社、商號、店鋪的人員陸續(xù)進殿祭祀,并且舉辦廟會,成為歸化城民間一件盛事。
那么,費公祠中的費公又是誰呢?據(jù)資料記載:費公(公元1645—1701年)乃清代將領(lǐng)費揚古。在清王朝抗擊準噶爾部首領(lǐng)噶爾丹的戰(zhàn)爭中,費揚古大顯身手。以后的諸多戰(zhàn)役中,費揚古總是戰(zhàn)功赫赫,也被老百姓們所崇拜,所以費公祠后來就建在了后來的玉泉二巷內(nèi)。
財神廟與大盛魁的傳說
財神廟的建立是由山西商人出資,而這些山西商人恰恰和大盛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(guān)系。據(jù)史料記載,康熙年間,山西商人王相卿、張杰、史大學三個人隨著撫遠大將軍費揚古的軍隊,擔負采購牛羊等軍用品的任務。他們在與蒙古族群眾的交易中學會了簡單的蒙古語,了解了蒙古族的禮節(jié)和生活習俗。在草地,他們收集一些蘑菇等土特產(chǎn),帶回歸化城出售。費揚古的軍隊進入外蒙古(今蒙古共和國)時,這3個山西商人也隨軍做生意,從內(nèi)地販運軍需貨物,來往于外蒙古的烏里雅蘇臺、科布多地區(qū)。
這些資料中記載的三個人也就是大盛魁最早的股東,三個穿越于邊塞城市與草原牧區(qū)間的旅蒙商如何能有這么大的資本建立起如此大的商號,又怎么和財神廟扯上關(guān)系,這些都離不開一則傳說。
這個故事在山西省一些古老的縣城中廣為流傳,故事的真實性由于時間的久遠而無從考證。據(jù)一位曾經(jīng)參與走西口的87歲老人劉俊峰講述:最早,這三人在殺虎口開了一家小小的草料行,可是生意非常蕭條,生活難以為繼??滴跄┠甑囊粋€除夕夜,三個人正在為經(jīng)營慘淡的草料行愁眉不展,他們悲戚地圍著砂鍋喝稀粥。這時,一個蒙古族牧民拉著兩峰滿載馱子的駱駝前來投宿,他們看到這個牧民又饑又渴,就把鍋里最后的一碗稀粥盛給牧民吃,然后幫助牧民卸下馱子便睡去了。第二天一大早,這位牧民丟下馱子不見了蹤影。過了年后,他們四處尋找這位牧民,仍然沒有結(jié)果。于是打開了牧民丟下的馱子,沒想到的是馱子里裝滿了閃著白光的銀元寶。有了這筆意外財富,三人便決定用這些銀元寶做股本到草原牧區(qū)做買賣,利用之前學習的蒙語和不屑的努力和奮斗,這三個人逐漸成為內(nèi)蒙古最大的旅蒙商人。
在他們發(fā)家之后并不忘記曾經(jīng)丟給他們銀兩的蒙古牧民,每三年一結(jié)賬的時候也把這個牧民的紅利記入賬本。這個不知道姓名的牧民也成為了大盛魁的股東之一,就被稱作“財神股”,也正是因為這位財神的到來才能讓大盛魁成就后來的輝煌,為了紀念這位“財神”,才有了山西晉商出資修建的財神廟,這也是為什么財神廟會在費公祠對面的原因。
財神廟巷里的財神廟劇場
財神廟巷廟會、祭祀、商業(yè)活動頻頻舉辦。財神廟巷內(nèi)還有財神廟劇場,在財神廟巷土生土長的代北戰(zhàn)老先生回憶,他小時候曾經(jīng)來這兒看過戲。當時,呼市有四個比較大的戲園子,一個是大召前的民眾劇院,這個戲園子座位多,設備好,又在市中心,所以,看戲的人特別多,而且,來到呼市的名角也都指名到民眾劇院唱戲。第二個戲園子是大觀園,大觀園在大東街上,清代的時候,這里曾經(jīng)是一個堂院,商家們就在這個院子里招待貴客,所以經(jīng)常會請戲,民國時期,這里直接轉(zhuǎn)變成了戲園子。第三個戲園子就是財神廟劇院了,財神廟劇院設備簡單,座位是那種木條板凳,唱的也都是地方戲,如土旗、托縣的二人臺等等,雖然不上檔次,但是在貧苦人眼中,能在這里看一場戲也是再排場不過的事情了,因為在那個文化生活貧乏的年代,這已經(jīng)是一種視聽享受了。還有一個劇院在西夾道,這個劇院由于名氣小,人們不怎么能詳細記得它的名字,但是,不管人們叫出來或者叫不出來它的名字,但是,它確實曾經(jīng)存在過,曾經(jīng)給人們帶來過歡樂,這就足夠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