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7日下午,記者乘車離開呼和浩特市城區(qū),向西南方向駛?cè)?,汽車兜兜轉(zhuǎn)轉(zhuǎn)開了20多公里,在一個村莊前停下。村前是一排磚瓦房,村中間一條水泥路直通遠方,遠處是一排楊樹,遮蔽了視線,看不到盡頭。偌大一個村莊卻看不到幾個人,顯得分外靜謐。村口的藍牌子提醒,這就是民案村,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莊。
民案村屬于玉泉區(qū)小黑河鎮(zhèn),地理位置與土左旗白廟子鎮(zhèn)相鄰。據(jù)村委會主任云勝利介紹,該村共有37戶112人,九成以上是蒙古族,村莊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。
村名由來說法不一
民案村,古時亦作民安、民岸或明暗,對于村名的由來,當?shù)厝苏f法并不統(tǒng)一。很多人都僅從字面上理解,在蒙古語里,民案的意思為千戶或一千,千戶是官名,所以民案村簡單來理解就是千戶居住的地方。
云成龍是土生土長的民案村人,退休以后在家陪伴母親,閑暇時也研究一些村史。云成龍打開一本記錄家族淵源的冊子,上面記載:“明暗是阿勒坦汗之孫辛格都隆汗末子,排行十四,封地千戶,又稱明暗臺吉。”按照該記載,民案村應(yīng)該是以人名得地名,民案村的祖先,很可能就是阿勒坦汗重孫明暗臺吉。
據(jù)村里老人回憶,過去村子其實并不在現(xiàn)在的位置,而是在往西不到1公里的地方,后來可能因為房后有大黑河經(jīng)過,在雨季大黑河常發(fā)生洪水泛濫,導(dǎo)致房屋倒塌,清朝早期就逐步搬遷到了現(xiàn)在的地方。所以,也有人認為,村子搬遷后,可以安居,就得名“民安村”。
“時過境遷,官名說、人名說,或者僅僅是百姓安居的字面解民安說,都有一定的道理,但哪一種說法更接近事實,誰也無法斷言。”民案村老支書云成林告訴記者。
村口大鐘見證百年滄桑
“山中無日月,寒暑不知年”,讓民案村的歷史有跡可循的,是如今尚存的一口鑄鐵大鐘。記者在村里一戶無人居住的民居中,見到了這口大鐘。這口鐘高約0.8米,下口直徑約0.5米,重約100公斤。仔細端詳鐘體,鐘上銘文清晰可見,從銘文中可以看出,這口鐘是道光十三年(公元1833年)隨建成的龍王廟一起鑄造的,建廟鑄鐘的是前民安村的把讀賴、扎拉芬、登不愣、塔賓泰、哈令丹巴5戶人家,上面還祈禱“國泰民安,風調(diào)雨順”。銘文落款:“道光十八年八月吉日,歸化城萬義爐鑄鐘一口”。
今年67歲的云補仲回憶說:“這口鐘一直掛在村口的龍王廟里,至于龍王廟是哪年建的,當時村里最老的人也不知道,只有鑄鐘上記錄是道光十三年建廟鑄鐘。1958年,有人為了用磚,要把龍王廟拆掉,當時很多人反對,但后來廟還是被拆了,只留下這口鐘,一直保存到現(xiàn)在,算下來,這口鐘有180年的歷史了。”
據(jù)介紹,鑄鐘的5個人名,分別代表著5戶人家。因為村口大鐘上的記錄,村民尋根訪祖便有了寄托,而據(jù)考證,一直到1950年前,民案村也只有這5大戶人,外加一個女婿戶,分成14小戶共計76人,他們居住在同一排土坯房內(nèi)。
頂戴花翎已成往事
提起村里的歷史,村民巴引娣給記者拿出一個圓盒樣式的老物件,上面散發(fā)出濃烈的飼料味。村民證實,幾年前,這個圓盒里還裝著清朝官員的頂戴花翎。“搬家的時候我把里面的東西扔了,就剩下這個盒子沒舍得扔,說裝點東西。”巴引娣告訴記者,她口中所說的裝東西,其實就是用這個盒子喂牲口。
村里相傳,巴引娣的丈夫云高小的祖上,曾為負責重新分配土地的欽差大臣當過類似秘書的官員,當時榮耀一時,按照當?shù)厝说恼f法,這位欽差大臣的秘書“連娶媳婦都是坐著轎子直接去戲臺挑的”。如今,巴引娣和云高小組成的家庭在村里屬于中等水平,只是家里還留存著一些瓷盤、瓷壺之類的老物件,記錄了家族的歷史。
古村老屋展新顏
幾百年的歷史唏噓未止,民案村如今早已換新顏,當年的土坯房早就變成了磚瓦房。早在1990年,民案村就完成了電網(wǎng)改造,村民全部喝上了自來水,全村的道路也逐漸完成了硬化,后來又安上了路燈。村里70歲以上的老人還享受上了敬老金,村民實現(xiàn)了應(yīng)保盡保。
對于未來,云勝利有自己的想法,他說:“在發(fā)展產(chǎn)業(yè)方面,應(yīng)當加大科技知識的培訓(xùn),引導(dǎo)村民科學(xué)種植、養(yǎng)殖,發(fā)展的主要產(chǎn)業(yè)是肉羊養(yǎng)殖,同時發(fā)展種養(yǎng)殖觀光、農(nóng)家樂接待。在精神生活方面,我們要爭取創(chuàng)建圖書館、老年人活動中心等村級公共場所,讓村民能在物質(zhì)生活得到滿足后享受到豐富的精神生活。”(記者王樹天)